打破物业管理僵局要向前一步赢得信任

发布时间:2021-12-15 来源:新华网 [slide:title]

  “需求清单”注定越拉越长,政府部门大包大揽不科学也不实际,必须由物业公司发挥基础作用。可以说,今天语境下的物业管理正超越单纯的商业行为而带有公共属性,回应民之所需,参与基层治理,成为维护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力量补充。

  小区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场所,也是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。作为小区的大管家,物业服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感、基层社会的和谐度。但在现实中,小区没有物业,或有物业但不合格不尽责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,有的小区长期陷入物业费收取困难,物业与居民彼此指责的僵局。通州区北苑街道潞河医院家属院也曾受困于此,但如今居民们对物业公司的态度大转弯——不仅愿意购买服务,还和工作人员处成朋友,这一案例有什么样的启示意义?

  从治理的角度看,潞河医院家属院是典型的硬骨头。一来,“院龄”不小,产权复杂,建设时间横跨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,走到今天家属院成了大杂院。二来,问题重重,物业缺位,居民没有“花钱买服务”的历史,几十年都凑合着过。因此,新物业初来乍到,就遭遇了居民质问:“每月1.4元/平方米的物业费,凭什么收这么多钱?”“你们光拿钱不干活,我找谁说理去?”毋庸讳言,按照一些物业公司的想法,自己愿意接手这个“烫手山芋”已经不错了,难道还要做赔本买卖?假如双方都不让步,整个局面就僵住了。可贵的是,该物业公司向前一步、换位思考,拿出了一套取信于民的方案——承诺“先尝后买”,展现服务者的姿态;拟定“民生清单”,挨家挨户调研需求意见。居民“点菜”,物业“端菜”,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打消了猜疑、建立了信任,渐渐引导着小区治理走上良性循环。

  近些年,物业管理成为北京的一件“关键小事”。在全市一万多个小区中,物业服务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改变正在发生。这是发展的必然、精治的成果,也体现着我们对物业认知的变化。诚如潞河医院家属院的居民所说,“当初分房时,能分到房、有房子住,就是天大的喜事了,谁还在意小区环境质量高不高?”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定义,是伴随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断变化的。住有所居的诉求一以贯之,但几十年间正经历着从“蜗居”到“安居”再到“宜居”的品质升级。正是这种需求之变,才催生出老楼加装电梯、补齐车位、更新设施等等新课题。而这张“需求清单”注定越拉越长,对此,政府部门大包大揽不科学也不实际,必须由物业公司发挥基础作用。可以说,今天语境下的物业管理正超越单纯的商业行为而带有公共属性,回应民之所需,参与基层治理,成为维护城市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力量补充。

  各个小区人多事杂、矛盾不一,该怎么破?上述“先尝后买”、问需于民也提供了一些启示。比如,物业公司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——自己是“大管家”,不是“大当家”,既然以服务为卖点,就要拿出“顾客就是上帝”的服务意识,特别是在与居民产生矛盾的时候,作为组织化力量的物业公司不能任性,而应当成为改变的起点,起码要兜住小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底。比如,物业注定是个薄利行业,站稳脚跟、放眼长远,才有多元经营良性发展的可能性。既然要深耕,就要善于跟居民沟通交流,遇事多商量,有事好商量,多给居民“菜单式”的选择,只要走心用情,再繁杂的工作也能找对路子。物业与居民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,双方完全可以共赢。

  当然,物业公司的服务,也需要代表公共利益的外部力量对其进行监管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是北京的特色,也是我们推进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。《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》更是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,其中提出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,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治理,推动在物业服务企业、业主委员会、物业管理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。这样一来,将党的组织体系与基层治理体系有机融合,以党组织引领各种力量“跟着干”,即便遇到僵局,也有人能“牵头”、敢“扛事”,让破题有“主心骨”。放眼望去,在全市各大小区,特别是近三分之一的老旧小区中,物业与居民这样那样的矛盾还相当普遍。期盼更多物业公司能够主动作为,也呼吁街道社区能够充分利用制度工具,通过党组织、物管会、业委会等监督物业,让其更好成为造福居民的服务者、政府部门的好帮手。

  安居乐居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。随着我国进入城镇化较快发展的中后期,许多“90后”“00后”小区也进入了问题多发期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,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。惟有因地制宜拿出更多切实管用的举措,建立起“物业公司提供优质服务-小区业主住得安心-更多居民积极配合物业公司”的良性循环,一个个小区才能成为一座城市和谐的单元。